党建活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活动
生正逢时 执灯前行:中国中学党员教师聆听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一盏红灯照人生》报告
发布时间:2018-10-29 13:49:39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720

生正逢时 执灯前行:中国中学党员教师聆听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一盏红灯照人生》报告


01.jpg 7.jpg

        10月16日下午,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政协委员、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老师应邀为来自上师大学区、徐汇枫林学区的老师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沪语报告《一盏红灯照人生》。作为承办方,中国中学组织全体党员教师聆听这位与共和国同龄,拥有32年党龄的艺术家的沪剧生涯。短短90分钟的精彩的报告让全体党员教师们深深感动于马老师的感恩、谦逊和责任。
        感恩
        马老师是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与其说报告的是她的人生,更像是她心中那些可敬可爱的、平凡伟大的沪剧人的人生故事。
        姆妈爱沪剧,也让她爱上沪剧,教她唱、鼓励她演,更坚定地支持她考入了她沪剧人生的坚实起点——爱华沪剧团。
        “爱华”是自负盈亏的小剧团,但这里有一批真心热爱沪剧的优秀老师和演员,在他们眼中这群孩子是需要爱护的学生,孩子的口粮都是他们一口一口省下来的,在他们眼中这群孩子更是“爱华”的预备演员,他们用最大的耐心和最严的教诲培育他们。启蒙老师须玲君的造就了马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牛奶加咖啡”袁滨忠和韩玉敏的出色表演使她受益匪浅;凌爱珍团长拨出了款项请人教他们学会京剧的身段、话剧的表演。
        1973年,“爱华”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成上海沪剧团,马老师随团加入。在这里她感恩“丁派”艺术创始人丁是娥老师的指点和培养,感恩剧团老师们为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的成长、成熟,甘当绿叶、悉心培养、创造条件。
马老师的表演艺术从懵懂开始,入门成长到日臻成熟,漫漫岁月长路唯有感恩以敬之。
        谦逊
        从《小二黑结婚》到《阿必大回娘家》,从《红灯记》到《雷雨》、《罗汉钱》、《芦荡火种》、《日出》,并于1994年问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可以说这是一个对从艺者的事业最高奖赏。
        但马老师始终都是谦逊的,在她的整个艺术生命中,获奖无数,但这些从不是她的渴求。报告结束后,老师们纷纷感慨于一个艺术工作者的风骨,在马老师眼中艺术没有终点,所以她始终是谦逊求索、埋头前行的,是淡薄名利、不断突破的。
新戏《宋庆龄在上海》在中国第5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夺得了演出一等奖和21个单项奖,在这背后是她收集大量资料研究人物内心,是借款20万,从化妆、服装开始呕心沥血而成。但在报告里,老师们听到的是她谦逊中展现的对人物的喜爱、对沪语的热爱、对沪剧的骄傲。
        责任
        报告会上,马莉莉老师用现代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赠与她的“生正逢时”作为结尾。她说,回忆起吴祖光先生和他太太豫剧皇后新凤霞看到她时的眼神,也许正是感慨她的幸运吧,幸运的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在一个演员正好的年纪,遇到了戏剧发展最好的时光。
是的,还有“爱华”还有丁是娥,还有更多的老前辈们,他们遗憾的不是没有人知晓,而是没有能在最巅峰的岁月为深爱的剧种留下更多,于是他们更加珍惜和注重培养青年。他们将“生正逢时”的马莉莉推上了发展剧种的第一线,他们希望这份专业和热爱能够得以延续。
        马莉莉老师也确实在践行着这份责任,少时从艺“小剧团有大志气”,古稀精艺“小剧种有大情怀”。作为政协委员她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地方戏曲工作者的责任,她提出提案引发社会各界对地方戏曲艺术保护的重视。但她也谈到了沪剧的现状,招不到沪语学员的窘境,她说沪剧的发展需要沪语的传承作基础。把沪剧当外语歌来学的比喻让全场笑声一片,但也感到了马老师深深的担忧。
        于马老师而言,老师们的艺术人生如红灯照亮她前进,而今她为沪剧的未来执起这盏红灯继续前行。作为一个曾经的学子、一个坚定的党员、一个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马老师她希望能与全体老师们一起努力,引领爱护孩子们学习成长,陪他们一起领略传统文化和地方艺术的魅力,让这些点滴使孩子受益终身。

1.jpg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