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进校园——上海市中国中学艺术节文化专题课程
2023
12/06
为了让同学们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亲密的接触,丰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中国中学在艺术节文化专题课程中引入“满庭芳·漕韵”——世界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进校园活动。
12月1日,来自湖南省通道县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杨盛梅和她的团队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宴。
识文化·侗族文化展演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和湖北等地。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唱与舞蹈在侗家人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纺纱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中的精粹,演唱人员凭借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无伴奏无指挥,一气呵成,磅礴大气。歌词简练,曲调动人,曲式结构复杂,被誉为“最美的天籁之音”。艺术团成员带来《纺纱歌》,展现了他们独有的服饰文化与音乐魅力。
酒令歌
敬酒是侗家人最高的礼仪,酒令歌的歌词内容一般取材于美丽的自然和丰富的生活,例如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天文地理、农事活动等。
侗琵琶弹唱
“汉人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一根弦,勾连悠长历史,风情民俗,侗家文化。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在侗族人民聚居的地区,无论是田间地头、走寨联谊、休闲娱乐或是民俗节日,侗族人民不仅以歌传情达意,更通过歌来传唱历史、生存智慧。
初体验:共奏芦笙之乐
看了精彩的侗族文化表演,在场的高一同学们踊跃报名,尝试和体验芦笙的吹奏方式。
在老师的耐心教授下,当大家用芦笙吹出七个音级时,收获的不仅有鼓励的掌声,更是一次和非遗文化亲密接触的难忘经历。
侗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拥有自己语言的民族。代表老师将几句简单的侗语教给同学,邀请大家上台共同合影,共同进行了一场跨越民族的文化交流。
寻灵感:文创设计融合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结合侗族大歌服饰、色彩特点进行了文创初稿设计,在书签、钥匙扣的设计上体现了传统艺术形式与新时代文化作品的融合,充分体现了艺术感知和创意表达的学科素养,也期待同学们最终的作品。
高二2班 刘一萱
由侗族刺绣的传统几何纹样与对称的绣法出发,从侗族服饰高饱和度颜色对撞中得到的灵感,让我将侗族民族艺术融入创作。
高二5班 刘奕婧
将中中憨态可掬的吉祥物熊猫与热情亮丽的侗族经典服饰、乐器结合起来,达到“侗族”和“中国中学”的文化联动。
高二3班 陈凝睿
鲜艳亮丽的侗步与工艺精巧的银饰碰撞出侗族儿女的独特魅力。画面中弱化了服饰的具体细节,主要突出了最吸引我的色彩部分,侗族的热情活力似乎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本次侗族大歌进校园活动由漕河泾街道办事处主办、上海优米音乐工作室承办。在学校和社区的合力之下,同学们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体会到其中的精神意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现代人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国中学借助艺术文化节的平台,立足学科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其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现代责任公民。